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2)培育要素市场。主要是发展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等。

(3)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必须对原来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控制制度和有关法律体系。

(4)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如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信息评估机构等。

2.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比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客观的必然要求。

(1)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盲目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损失。这也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程度越来越大的要求。

(2)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但不是万能的,存在市场失灵。这就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如充分就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问题、结构协调和通货膨胀等,都需要政府予以适当干预和调控。

(3)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经济活动必须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符合人民的利益。二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走出一条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发挥国家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统率作用,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三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立足点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显得更为复杂,这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3.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规范市场基本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的法律法规,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对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极其重要。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人大四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八个部分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政策

中国**十八大报告及党章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方针,做出了既系统一贯又与时俱进的明确部署。归纳如下:

1.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3.五统筹一调整一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产业政策布局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阅读资料3.3】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被一个消息所震撼: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经过多年求索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和正确选择。这一正确选择的伟大意义,不仅仅是在经济上选择了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了经济效率,同时,它又创新了政府干预与驾驭经济的市场调控观念,创新了经济主体的追求最大利润的生产经营观念,创新了消费者的追求最大效用的理性消费观念。

一、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所谓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就是以行政手段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所强调的是指令性计划,由政府集中编制的预定计划来统筹宏观和微观的资源配置状态。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建设规模比较小、经济结构比较简单、发展目标比较单纯的条件下,以及在封闭、半封闭情况下,计划经济搞得比较成功。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机构的复杂化,发展目标的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关系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的“权力过分集中”和难以调动积极性等弊端便显露出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排斥经济规律,否定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纯依靠计划管理,否定市场和市场机制的地位,排斥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规律的作用,凭“长官”意志办事,所以各种生产要素很难做到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不可能得到充分而高效的利用,资源浪费严重,经营粗放,整个经济效率必然不高。

2.计划手段与行政手段未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上,由于否认市场对经济的重要调节作用,单凭主观计划干预,单凭行政决策,不可能利用市场对各种信息灵活而迅速反应的优点,社会生产难以做到协调,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难以合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长线很长,短线很短,一边积压,一边脱销的矛盾很大。

3.不能解决经济短缺和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国家是由不发达国家发展来的,短缺问题很突出。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短缺及社会公平这两个问题,计划经济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因为计划经济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怎么解决经济短缺呢?计划经济也不能体现机会均等,开展自主、公平的竞争,因而也不能确保社会公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给某些企业特别待遇,使企业不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机会是不均等的;按照行政意志分配岗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搞平均分配,这也是不公平的。

二、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实行了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实践表明,凡是改革深入的地方、部门、企业,经济活力就大,发展速度就快。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非搞市场经济不可。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手段,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来实现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它的目标模式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要求是:第一,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二,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