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资源上来说,云家村里的田土的确不是连在一块的,这就为机械化的耕种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让固有的种植资源更大地价值化呢?只要多了解,大家集思广益,是一定可以有的。
只是村里的山林砍的砍烧的烧,已经光秃秃了很多了,甚至有些地方都成了红沙岭。从前云锋上高一时骑车从山道上过,远远地就能看见前面路面上一截都是灰白色的,那是落在山上和路上的野鹁鸪。
现在早就听不见山鸟的叫声,连麻雀都比不上城市街心公园里的多了。幸好后来国家有了环境保护法,严令砍伐树木和射杀野生动物,并开始植树,山上的松树苗才开始茂盛地生长。
云锋左思右想,便想着还是要再找李云峰一趟,和他说说自己的想法,发动村镇甚至是县里的关系,同时也看看能否在如何带动村民、发展乡土经济上能给他提供更多的思路,至少,眼前的李家村的柑橘种植和云家村承接的柑橘加工做得还算不错的,不是么?
也许是因为教育出身,也许是天然对文化和教育就很感兴趣的原因,云锋脑子里转得最多的方面,仍是教育问题。要解决乡村教育,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云锋自己就从乡村里走出来的,她深知,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这些问题是一个影响重大的问题,但不是根本。
就拿她目前所在的桦城一中来说,是县城里唯一一所重点高中,进来的孩子都是全县各地区拔尖的孩子,但有很多孩子从山里的初中进来的,他们和一直在城区上初中的同学就有着很大差距,无论是知识基础还是学习能力或是学习信心方面,甚至个性特点都是有着很多的不一样的。
自然,在成绩方面,普遍山里来的孩子落后于城区里的孩子,而城区里的孩子似乎天然地散发着一种优越感,山里来的孩子则沉默得多,这种沉默与安静中,有着心底里的自卑。
要拔除他们的自卑在短时间内是不太可能的,但不断地在他们自卑的内心里浇灌,让他们将自卑逐渐地转化成自信肯定是可以的。
在一个学期下来,云锋通过对班里性格特别内向的同学给予温暖和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无私地帮助他们,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这样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也不能保证所有老师都这样去做,那么如何形成一个可以从量上达到突破和复制的方法呢?
需要找到形成这些山村里的孩子学习动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够的关键点,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量与质的突变。
在这个方面,她觉得她可以先自己做些分析,而后再找沙南通一起交流,他看问题向来犀利,一定会有所助益的。